信息来源:青阳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:2025-02-20 09:35 点击次数:1103 |
近年来,青阳县庙前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在抓好干部队伍、建强支部堡垒、整合优势资源、激发产业合力等方面持续发力,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。
抓好干部队伍,筑牢乡村振兴“主心骨”。坚持优选优培。立足“五大振兴”发展需求,分析村后备人才力量储备、职数空缺等情况,将政治素质、群众基础、学历经历等作为选拔和衡量培养对象的硬指标,重点在致富能手、退役军人、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进行考察,动态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8人,平均每村配备不少于2名。拓宽选拔渠道。高标准选配农村党组织书记,不断强化“两委”班子力量和干部队伍建设;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,把思想素质高、道德品行好、治理能力强、热心为民服务的人才选配到村“两委”班子。强化能力培养。依托县委党校、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等,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,制定党性教育、实用技术、乡村治理、产业发展等类别课程,邀请党校、农业农村、乡村振兴等部门业务骨干上讲台、说做法、授经验,引导干部在干中学、在学中干。近三年来,通过公开招聘录取9名年轻优秀青年充实村后备力量队伍,各村均配齐配强一名,已安排在重点工作岗位上锻炼。
建强支部堡垒,夯实乡村振兴“桥头堡”。严密制度体系。坚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,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、组织生活会、谈心谈话、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;并完善“一约四会”制度,紧盯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推广使用,全面规范农村干部履职用权行为。强化阵地建设。以主题党日为载体,依托乡村干部实训基地、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教育作用,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,探索建立“中心+基地”学用转化模式,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、同向推进。突出问题导向。把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,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,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,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,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、领导力和号召力。2024年以来,镇村先后召开党纪学习会议11次,覆盖党员达500余人次。
整合优势资源,锻造乡村振兴“先锋队”。发挥组织功能。以村为单位,以“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”创建为载体,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功能优势,常态化组织本地党员、乡贤、能人,发挥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,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。联系服务群众。自觉做群众的“身边人”“贴心人”;通过“进家门”,与群众促膝交谈,宣传党的声音,听取群众心声,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,及时感知群众所思所盼,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。畅通沟通渠道。通过“请进来”,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、交流会,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,遇事多与群众商量,多换位思考,把为民造福、为民解忧做得更实在;通过“交朋友”,畅通党群干群沟通渠道,基层党员干部保持与群众的经常联系,知民想、干民盼、化民忧、聚民心。
激发产业活力,按下乡村振兴“快进键”。立足产业带动。始终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,依托镇域东贝、天地之精、心地宝藏等优质黄精企业,大力发展九华黄精产业,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创新发展路径。成立庙前镇九华黄精产业联盟,吸纳镇域黄精企业7家,黄精产业发展村集体4家,九华黄精种植面积4000余亩,覆盖全镇4个村,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收。打造特色产业。依托地理、生态、土地等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聚焦“一村一品”特色打造,十字村通过黄精种植、厂房加工、设备入股、服务托管等方式,深化“三产”村企合作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;双桥村改造升级闲置校舍,与企业签订长期租赁协议,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。2024年,庙前镇集体经济总量超560万元,各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超62万元,有力支撑了乡村治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(撰稿人:张小羊;审核人:章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