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 发布时间:2025-02-28 15:13 点击次数:935 |
近年以来,集中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工作要求,纵深推进人才兴区战略,不断拓宽引才聚才渠道,强化人才载体建设,推动人才资源向产业“主阵地”加速集聚,让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集中区高质量发展“二次创业”的最大增量。
强化供需对接,拓展引才聚智渠道。紧盯项目“引”。建立“人才+项目+产业”协同招引机制,推动招大引强和招才引智一体联动、协同发力。调整充实主导产业推进专班,落实外出招商“三个必访”,先后赴10余省市考察项目300余个,成功引进卫星通信载荷、氢能无人机等一批优质双创项目,同步招引产业领军人才24人、高层次人才团队6个。校企联动“招”。聚集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,委托北京亦庄工业研究院编制产业发展规划,绘制人才需求“热力图”。先后组织45家重点企业赴哈尔滨、马鞍山等地举办“招才引智高校行”15场。同时邀请华南理工大学、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近百名毕业生开展“访企拓岗促就业”“青年学子园区行”活动,吸引大学生来区就业人数850余人。以赛为媒“聚”。围绕“万马奔池 智兴江南”主题,延伸“请进来+走出去”赛会引才触角,高规格举办“科创人才季暨轻合金产业论坛”“海智专家园区行”“职业技能大赛”等赛会活动20场,吸引200余名海内外重点高校专家教授来区考察交流,聘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武旸教授等7名专家为招才引智顾问,积极引进一批有技术、有实力、有前景的科创项目落地发展。
强化平台赋能,激发创新创业活力。共筑产教融合平台。牵线本地高校与重点企业建立“嵌入式”产教培养机制,联合池州职业技术学院、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等技能院校与30余家企业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,支持企业精准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,全年新增自主评价企业2家,累计为链上企业技工开展“菜单式”培训600余人,新增高技能人才329人。共建科技创新平台。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,促成星河动力、文香科技等10余家企业与国防科技大学、厦门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,共建航天复合材料实验室、语言学习智能分析实践基地,其中“基于针栓喷注器的可重复使用变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研发项目”获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立项资金1500万元。共享成果转化平台。与合肥工业大学、重庆大学成立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、镁铝合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,组建以合工大翟华教授等为团队的“周末工程师”,为企业解决技术研发、工艺升级等难题40余个,助力园区获批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。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1家,获批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个,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“零”的突破。
强化服务保障,创优人才发展生态。在政策上有突破。对标市级4.0版人才政策,制定出台《关于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动集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推出“对高层次人才来区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”等“硬核”政策,涵盖人才引育留用“全链条”,切实用真金白银降低企业引才育才成本,全年累计兑现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、薪酬补贴等资金约500万元。在服务上有提升。建立健全“企业吹哨、人才服务专员”报到机制,组建“益企惠才帮帮团”,在政策兑现、技能提升等方面推行“店小二”式服务,开展人才政策“进高校、进企业”活动5场,为11名企业自主举荐人才申报享受人才服务绿卡。推深做实党工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,春节前夕开展集中走访慰问专家人才12人。在保障上有作为。深入落实“池”久满意“四个服务”矩阵工作机制,围绕配偶就业、子女就学等“关键小事”,组织召开“企业家恳谈会”“青年人才座谈会”6场,顶格倾听企业人才诉求,快速办理涉企涉才事项,累计为企业解决融资、生活配套等问题87个。实施公共配套提升行动,全民健身中心、人才公寓、党群活动中心等新业态项目已陆续建成投用。(撰稿:汪沛;核稿:吴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