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政治处 发布时间:2025-08-13 10:02 点击次数:127 |
近年来,九华山风景区牢牢把握“党建强则乡村兴”的核心要义,坚持以高质量党的建设统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,聚焦组织体系夯实、人才动能激发、产业提质增效、治理效能深化,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动能,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。
筑牢组织根基,锻造坚强有力“主心骨”,激活振兴源头活水。建强“头雁方阵”。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,风景区党工委及九华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党支部,为党员上党课46次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。举办全山基层党组织书记暨党务工作者培训班1期,围绕党的创新理论、政策解读,业务操作等学习专题进行培训,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综合素质。筑牢“前沿堡垒”。积极探索远教站点与矛盾纠纷调解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融合方式,利用6个村级远教站点为村党支部教育、管理党员、服务群众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严格规范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,创新“田间课堂”“庭院议事”“线上支部”等形式,确保组织生活“接地气、有实效”。激发“细胞活力”。健全农村党员“先锋指数”量化考评管理,深入落实党员联系群众制度,组织党员包村联户,设立党员责任区、党员先锋岗20余个,在环境整治、矛盾调解中“亮身份、作表率”,服务群众200余人次,为群众办实事50余件。
汇聚人才动能,打造乡村振兴“生力军”,破解发展核心瓶颈。深耕“本土育才”沃土。着眼能力提升,及时开展村“两委”干部教育培训,累计培训村干部70余人次。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,打造“魅力二圣”等农村基层党建品牌6个,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,分类入库农村优秀人才300名。建立农村实用干部人才培训基地,邀请本地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现场授课,传授实用技术,培养一批“留得住、用得上、懂经济、善管理”的乡村实用人才。拓宽“引凤归巢”渠道。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,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规划,选育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2人。聚焦引智借力,坚持以乡情为纽带,畅通在外人才服务乡村渠道,联系服务在外人才110人次,回引乡村能人、企业家、毕业大学生16人。激发“选调人才”活力。发挥在村选调生优势职能,利用高素质人才,激发乡村活力。注重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建立落实县处级领导与选调生“导师结对帮带”机制,由4名县处级领导帮带4名在村任职选调生,对选调生提要求、教方法、指路子,全方位帮助提升能力本领。开展“微心愿 我帮办”为民办实事活动,对55名留守儿童开展走访慰问,下村送家教、送服务、送温暖。
聚焦产业提质,点燃强村富民“新引擎”,实现发展成果共享。村企共建拓展投资渠道。制定“一资产一方案”活化计划,依托3个村级联盟公司,对村集体闲置房屋、土地等资源清查评估,二圣村、柯村村成功引进黄精种植企业,通过租赁山场资源发展“林下经济”,实现村集体收入再增加。打造产业兴农特色品牌。发挥党组织在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,开创“老田家宴”饮食品牌,实行产业供给、品牌营销“1+1”模式,助力集体经济高速链条式发展。打造“九华戏苑”“乡村自媒体社群”等文艺品牌,持续优化升级玉带水街、瀑布咖啡等消费场景,村集体参与收益分红。探索“农文旅”融合新路径。增强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,结合各村资源禀赋,通过项目谋划、开发运营等手段,持续招引国潮生活馆、老田剧场、非遗农民画等文旅商户入驻,培育浣溪沙、春野来信等精品民宿10余家,举办非遗文化、亲子游等主题活动,推动形成“民宿集群+非遗工坊+乡村市集”发展模式,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由“保底型”向“发展型”“共赢型”的转变。
深化治理效能,构筑宜居和美“新家园”,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“党建+”赋能基层治理精细化。推行“多员合一”制度,将环境监督员、林长、河长等全部编织入网,实现农村领域1874户门前“三包”全覆盖,形成环境治理“一张网”。推广“村民说事”“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”平台,畅通诉求表达渠道,源头化解矛盾纠纷130余起。涵育文明乡风“软实力”。村党组织主导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,组建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6支,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、移风易俗宣传、关爱“一老一小”等活动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点)6个,评选“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婆媳”等先进典型,弘扬崇德向善新风尚。夯实生态宜居“硬基础”。深入开展“党员带头拆违建、清垃圾、美庭院”行动,发动党员认领公共区域管护责任。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在党组织带领下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厕所革命、道路硬化亮化等工程,3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成验收,乡村治理成效获群众点赞。(撰稿人:陆琦;审核人:吴珊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