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青阳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:2025-09-25 16:03 点击次数:0 |
一条小石凳,聚拢一群人,解决一筐事,筑起振兴梦。在青阳县杨田镇随处可见的石桌石凳从昔日的闲谈角落,蜕变为今日的议事平台。近年来,青阳县杨田镇创新推出“实话石说”基层治理品牌,让基层治理有了新的“打开方式”。以村庄中的石桌石凳为载体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“群众说事点”,干部群众围坐一堂,“打开天窗说亮话”,有效听民声、解民忧、聚民智,走出了一条具有杨田特色的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。百姓笑称:“坐上石凳解难题”。
身边有个“点”,群众有话说。石桌石凳是杨田各村最常见的休憩设施,村民们习惯于围坐于此,或闲话家常,或商议村务,气氛融洽而热烈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“烟火气”与“人情味”的聚居点,被杨田镇创新打造为一个个“群众说事点”。“人气”聚起来,“人心”才能拢起来,杨田镇坚持“点随人设、按需布局”原则,把说事点建在群众最熟悉、最常去的地方,每个点都配有热心党员、乡村能人或网格员作为信息员,随时捕捉大家的烦心事、操心事、揪心事。通过这一创新举措,成功解决了涧泉村土地延包纠纷、下东堡村征迁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,畅通民意诉求表达“第一公里”。
机制保障“实”,说了不白说。“石凳虽小,却能议大事。”为防止出现“说而不议、议而不办、办而无果”的问题,杨田镇建立了“说、商、办、复”四步闭环工作法。从村“两委”、驻村干部、网格员及群众中有威望的党员、致富带头人中遴选人才,组建“议事团”,以“石桌议事会”等方式参与基层治理,积极建言献策。在群众通过提出诉求伊始,便建立“民情诉求清单”,确保事事有记录、件件可追溯,继而推行“定人、定责、定时”的攻坚责任制,挂图作战、限时办结。办结过程全方位公开,全面接受群众监督,让“实话”真正落地为“实事实效”。“现在村里有地方说事,干部主动上门管事,事事有回应,就拿我们村洗衣埠项目来说,15天内便落实了方案,有效率有质量,这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平台!”仙梅村村民陈明亮由衷赞叹。截至目前,通过该机制已解决矛盾50余件。
品牌引领“活”,古风润新风。在杨田的历史上,有文阳施氏、下王王氏、梅溪陈氏三大宗族。“施出名臣,秋水同清”的文阳施氏勤政为民、廉洁奉公的家风一直教育着后代。“一门四进士,两代五尚书”的下王王氏治家严谨、注重教育,“红色记忆,革命世家”的梅溪陈氏,始终秉承祖训“积善流芳”。“实话石说”品牌深度融入杨田优良家风家训和文化基因,将群众议事与文明新风深度融合。每月说事日,村干部、“议事团”与村民围坐在一起,围绕家风教育、尊老爱幼、道德评选、移风易俗等话题展开讨论,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,形成文明公约。如,在仙梅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,通过说事点宣传陈次权出让宅基地作为党组织活动基地的典故,引导村民和气礼让,顺利破解房屋拆除、宅基地置换等难题,老党员主动让地助建的事迹传为美谈,彰显新时代乡风文明。
如今,“有事石桌坐,难题石凳解”已成为杨田村民的自觉选择,石桌说事点不仅成为矛盾化解的“前哨站”,更发展为政策宣传的“微课堂”、干群关系的“连心桥”、乡风文明的“培育地”。下一步,杨田镇将深化“实话石说”品牌建设,进一步优化石桌说事点功能布局,完善长效运行机制,让更多群众愿说话、敢说话、说真话,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。(撰稿人:杨倩;审核人:金永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