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青阳县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员教育工作部署,紧紧围绕“教育党员、服务群众、推动发展”的目标,将党员教育电视片制播作为提升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,通过精准选题、精细制作、精准传播,推动党员电教片从“有”向“优”转变,为全县党员教育注入强劲“红色动能”。
坚持精准选题,筑牢内容根基“生命线”。坚持“内容为王、选题为先”的工作理念,从源头上把好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政治关、质量关、导向关。聚焦中心选题。结合年度中心工作,聚焦组织工作要点,制定年度制片计划。坚持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基层推荐选题要对准改革发展一线,既涉及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中的“领头雁”“排头兵”,也记录产业链上的党员攻坚组、服务群众的“红细胞”,确保党员教育电视片内容紧跟时代、服务大局。动态管理审题。通过组织专题调研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,面向乡镇、村(社区)、企业等,广泛征集先进典型、特色案例等,根据素材内容,细化分类,建立选题资源素材库,实行动态更新、分类管理。多方参与定题。建立组织部门牵头,县委宣传部、县委党校、县融媒体中心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,对素材进行综合研判、优中选精,既体现政治高度,又聚焦本地特色,确保选题精、主题正、内容实。2024年以来,全县征集各类选题40余个,经评审后纳入年度重点拍摄计划6项,其中围绕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中心任务的选题占比超过70%。
坚持精细制作,打造视听语言“精品课”。牢固树立“精品意识”,注重全流程把控制片过程,着力提升电教片的艺术水准和教育效果。加强队伍建设。联合县党员教育中心、县融媒体中心、专业影视公司等多方力量,吸纳编导、摄像、剪辑等专业人才参与,组建“1+N”制片专班,形成“组织牵头、专业运作、多方协同”的制片新举措。强化过程把控。在脚本撰写阶段,注重深入人物工作生活一线,开展实地采风、访谈,挖掘故事细节与情感内核。在表现形式上,探索运用情景再现、微纪录片、党建微视频等多种形式,增强作品感染力。在拍摄制作中,综合运用多机位、航拍等拍摄手法,注重镜头语言,合理运用音乐等元素,提升视听效果。严格成片审核。建立成片联审机制,邀请县委组织部、县委宣传部、县委社会工作部、县委党校、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专业人员等组成评审小组,对作品的政治性、思想性、艺术性、技术质量等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,对作品进行多轮打磨,确保成片品质。近年来,先后制作完成了《我的党员妈妈》《山林守望者》《五梅第一哨》等30余部党员教育电视片,其中《山林守望者》荣获省级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,《五梅第一哨》获评全省百部精品微党课。
坚持精准传播,构建学用结合“新生态”。坚持“制播并重、学用结合”原则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、分类精准推送、强化实践转化,推动党员教育电视片从“制得好”向“用得好”深化。丰富传播载体。线上依托“青阳先锋”微信公众号以及县融媒体中心开设“阳光党建”等专栏,定期推送优秀电教片,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。线下依托全县远教站点、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,结合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,组织集中观看、专题研讨。分类精准推送。根据不同领域党员学习需求,精选契合主题的电教片,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、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等班次课程,如针对农村党员重点推送乡村振兴等题材片,针对村(社区)党员推送基层治理类内容,实现“按需供给、精准滴灌”。提升学用成效。推行“远教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在学用示范基地开展技能培训、现场教学,推动电教资源与产业发展、基层治理深度融合。组织开展“学习身边榜样”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等实践活动,推动党员“学榜样、做标杆”。今年以来,组织线下集中学习100余场次,覆盖党员群众超1.6万人。(撰稿人:金永生)